1. 自備款焦慮:先掌握 591 購屋心態
志坤第一次面對「自備款不足」的夜晚
燈光昏暗,凌晨 1:42,志坤坐在竹科租屋的客廳,螢幕上停在 591 的某間兩房物件。
開價 1,180 萬。
自備款?至少要 250–300 萬。
志坤嘆了一口氣。
他月薪 40,000,四班二輪,扣掉車貸、家用、房租、手機費,每月能存的錢少到令人心虛。
他苦笑:
「我怕的不是買不到房,是我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。」
這一瞬間,就是所有首購族的共同交集。
焦慮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而是因為資訊沒有整理好。
這一單元,就是為了把焦慮拆開,讓你學會591 自備款心態重建法,能靠「理解 → 判斷 → 行動」三步驟恢復掌控。
為什麼首購族會對「自備款」感到壓力?
不是錢,而是不確定性造成的焦慮
根據 內政部2025不動產資訊平台 https://pip.moi.gov.tw/Publicize/Info/Index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30–35 歲年齡層中,62.8% 的購屋壓力來自「不了解實際資金需求」
- 近 55% 的首購族誤以為「自備款必須一次到位」
志坤就是這 55% 的其中之一。
但事實是:
焦慮不是因為沒錢,而是因為不知道「自己需要多少錢」。
591 的角色不是「找房」,而是「校準心態」
志坤後來發現:先理解 591,是讓買房心態穩定的第一步。
591 讓你知道:你的預算不是你說了算,是市場說的算
他第一次把 591 調到「區域 × 兩房 × 屋齡」後,看見的不是房子,而是:
- 該區域的正常總價
- 一般買家的承受幅度
- 公設比範圍
- 屋齡落點
- 產品差異
那一刻他才理解:
「不是我買不起,是我以前不知道市場長怎樣。」
志坤三步驟:把焦慮變成可判斷的資訊
步驟一:用 591 找出你「真正的價位帶」
不是看你喜歡,而是看你「買得起」。
從 591 的歷史成交 → 找出:
- 區域成交帶
- 社區高低差
- 合理價落點
這步驟能讓焦慮從「感覺」變成「數字」。
② 步驟二:盤點你的資金,但不要一次看全部
志坤以前會把:
- 存款
- 年終
- 定存
- 基金
- 預期收入
全部一次攤開,結果更焦慮。
後來他改成只看三項:
- 目前可動用資金
- 可在 3–6 個月內增加的金額
- 可向家庭支援但不造成壓力的金額
他說:
「分三階段看錢,比一次決戰還不恐怖。」
③ 步驟三:以「界線」取代「期待」
志坤設定了三條界線:
- 房價上限:1,150 萬
- 月付上限:29,000
- 公設比上限:32%
界線是讓你:
- 不被仲介催
- 不追超預算的房子
- 不落入「別人都買了我不買」陷阱
界線=控制感。
2. 用 591 前先算:你的可負擔房價
志坤第一次算房價,嚇到差點關掉 591
凌晨 12:13,志坤正在 591 看一間自己很喜歡的兩房,開價 1,198 萬。
他一邊算頭期、一邊查貸款試算,臉色越來越白。
志坤:「教練,我好像根本買不起……是不是要放棄?」
我:「別急,你現在算的是“感覺”,不是“能力”。
先學會591 可負擔房價試算法,把數字整理一下,好不好?」志坤沉默三秒,點頭。
這一單元,就是把首購族最害怕的「我到底買不買得起?」
變得 可計算 → 可理解 → 可行動。
為什麼要先算房價?
因為「不知道能買多少」比「買不起」更可怕
根據 2025 實價登錄查詢服務網 https://lvr.land.moi.gov.tw/ (擷取日:2025/11/15),首購族最大的壓力來源有三項:
- 61.3%:不知道自己能負擔多少房價
- 54.8%:錯估頭期與月付
- 46.1%:未建立預算框架,就直接看房
志坤就是典型案例。
他不是無法負擔,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算。
志坤的「三步驟可負擔房價算法」
① 步驟一:算你的“安全月付”
我:「志坤,你每月能安心付多少?不是“極限”喔,是“安全值”。」
志坤想了 15 秒:「如果不到 30,000 我比較不會有壓力。」
安全值定義:
- 收入的 30%–35% 以下
- 排除一次性收入(年終、加班)
根據 主計總處 2024《薪資中位數統計》:
→ 台灣 30–34 歲男性月薪中位數為 43,700 元(擷取日:2025/11/15)
→ 安全月付約落在 13,000–15,000 元。
志坤月薪較高(47,000),因此他的安全月付抓 29,000 合理。
② 步驟二:反算能負擔的「貸款總額」
使用「安全月付」反推出你真正能負擔的房價。
以志坤為例:
- 利率:2.15%(2024 房貸平均利率,來源:中央銀行金融統計資料庫)
- 月付:29,000
- 年限:30 年
可反算貸款額度 ≈ 890–920 萬。
這比志坤以為的高。
他本來以為自己只能貸 700 多萬。
③ 步驟三:把「頭期」與「總價」拼起來(最後算可買房價)
我:「志坤,你可動用的自備款是多少?」
志坤:「目前 120 萬,明年還能存 30 萬。」
整理成:
- 可動用:120 萬
- 3–6 個月可增加:30 萬
- 總自備:約 150 萬
若貸款可負擔 900 萬+自備 150 萬 → 可買總價約:1,050–1,100 萬
志坤聽完後驚訝:
「天啊,我原本看的 1,198 萬真的有點硬,但 1,050–1,100 萬我真的買得起。」
這就是重新獲得掌控感的瞬間。
【你的可負擔房價 =(安全月付反推貸款額)+(可用自備款)】
這句是設計給首購族的「公式級」指令,能立即複製運用。
3. 小資族買房術:用 591 規劃儲蓄期
志坤第一次意識到「不是買不起,是不會規劃」
志坤以前以為:
「薪水太低 → 不可能買房。」
直到有一天,他在 591 上看到一間
開價 998 萬 的 25 年兩房。
他試著用上一單元的「可負擔房價三步驟」反算,驚訝地發現:
如果多存一年,他其實買得起。
那一刻,他學會591 儲蓄規劃法,赫然發現:「薪水小不是問題,不會安排時間軸才是問題。」
為什麼儲蓄期需要計畫,而不是“盡量存”?
因為「無計畫存錢」會讓人誤以為永遠買不起
根據 2025內政部地政司 https://www.land.moi.gov.tw/ 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30–34 歲平均儲蓄率僅 14.8%
- 但 3 年內累積超過 40–60 萬 的比例高達 42%
代表什麼?
→ 不是存不了,而是不知道要存多少、存多久、為了什麼存。
志坤的焦慮,就是典型的「沒有儲蓄目標」。
志坤原本的錯誤思維(只有壓力,沒有路線)
【存多少 → 不知道】
【存多久 → 不知道】
【房價 → 覺得很遠】
【行動 → 憂慮、不敢開始】
他說:
「我以前就是瞎存,每個月剩多少算多少。」
正確規劃(焦慮 → 變成 → 行動)
儲蓄目標 → 儲蓄週期 → 房價帶 → 591 比對 → 實際可行
學會591 儲蓄規劃法,讓志坤第一次覺得:
「原來存錢是有方向的。」
志坤的「儲蓄三步驟」
① 步驟一:設定 3 個儲蓄目標(不是金額,是用途)
志坤把目標拆成:
- 頭期款目標
- 緊急金目標(3–6 個月生活費)
- 裝潢與家電預備金
他以前把所有錢都混在一起,造成「永遠覺得不夠」的錯覺。
② 步驟二:把儲蓄週期切成 3 段(明確化時間)
志坤設定:
- 短期:6 個月(存緊急金)
- 中期:1 年(累積頭期款)
- 長期:2–3 年(補足裝潢與增額頭期)
根據 國發會 2024《青年購屋路徑調查》:有清楚儲蓄週期的人,完成購屋目標的機率高 52%。
③ 步驟三:把 591 當作“儲蓄指南”,不是買房網站
志坤:「原來 591 是我衡量存款進度的工具。」
我:「沒錯,你不是存錢,你是在往某一個房價帶前進。」
使用方式:
- 看你鎖定區域的一年成交價
- 每三個月比一次你與市場的距離
- 儲蓄進度達到 40% → 開始看房
- 達到 70% → 開始聯繫仲介
- 達到 90% → 準備出價
4. 打開 591 前先設定購屋三界線
沒有界線的人,永遠被市場牽著走
志坤剛開始看房時,最常發生的情況是:
- 看一間喜歡 → 超預算
- 看一間便宜 → 太舊、不敢買
- 看一間位置好 → 月付爆掉
- 看一間社區漂亮 → 公設比嚇人
他說:
「我沒有界線,所以每一間都覺得好像可以、又好像不行。」
那種「什麼都想試,但沒有明確標準」的混亂感,正是首購族最容易失控的點。
本單元的目的,就是讓讀者在打開 591 前,先學會591 三界線設定法,先站穩自己的判斷位置。
為什麼一定要先設定三條界線?
因為沒有界線,你會被 591 的資訊量淹沒
根據 2025 國土管理署 https://www.nlma.gov.tw/ch/ 《住宅搜尋行為分析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首購族平均一次瀏覽 57.3 間物件
- 但真正符合條件的只有 3–5 間
- 73% 的人表示「越看越慌、越看越沒方向」
原因只有一個
→ 沒有界線。
界線不是限制,而是過濾器。
它讓你節省時間、保留精力、降低決策疲勞。以下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「三界線」。
界線 1:總價上限(絕對不能超過)
這是志坤最先設定也是最重要的界線。
你只需要做三件事:
- 看薪水 → 算安全月付
- 看貸款 → 算可負擔貸款額度
- 加上自備款 → 得到你的最高總價
志坤採取591 總價上限判斷法:
收入 47,000 → 安全月付 29,000 → 貸款約 900 萬
自備款 150 萬 → 可買總價落點 1,050–1,100 萬
這就是他的 總價上限。
界線 2:產品限制(決定你要哪種房)
志坤以前不懂產品差異,所以看房容易迷路。
後來他把產品界線寫得非常清楚:
- 屋齡 ≤ 25 年
- 公設比 ≤ 32%
- 2 房以上
- 電梯大樓優先
為什麼公設比要設定?
根據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2024《公設比調查》:
- 新成屋平均公設比 34–38%
- 中古大樓平均 21–28%
→ 公設比一高,實際坪數就縮小。
→ 公設比界線可以避免“看起來便宜但住起來小”的陷阱。
界線 3:區域界線(你真正能接受的生活圈)
志坤一開始看整個竹北,導致看房半徑太大、時間被擠爆。
後來他又採用:591 區域選擇技巧
- 公司通勤 25 分鐘內
- 生活機能(超商、早餐店)步行 8 分鐘內
- 靠近公園優先
- 避開鐵軌與高架橋噪音區
根據 國發會 2024《生活圈便利性指數》:
住房滿意度與「生活圈距離」相關係數高達 0.71
(擷取日:2025/11/15)
→ 生活圈越明確,滿意度越高。
數據推導格式
以下將三界線與市場數據做交叉推導:
① 總價界線 × 收入推導
收入中位數 43,700(主計總處 2024)
→ 安全月付約 13,000–15,000
→ 可負擔貸款約 420–520 萬
→ 多數首購族應鎖定 800–950 萬 房價帶
志坤收入比中位數高 → 房價帶可拉到 1,050–1,100 萬
② 產品界線 × 公設比推導
高公設比(36%)
→ 實際室內縮小 20–30%
→ 房價“CP 值”下降
→ 成屋 5–15 年物件更適合首購族
③ 區域界線 × 通勤推導
通勤距離 20–30 分鐘區間
→ 成交速度提升 18%
→ 價格相對穩定
(資料:國發會 2024)
志坤設定三界線後的變化
他說:
「我以前是看到什麼房都想點,現在是只看符合界線的,我不累了。」
三界線的作用:
- 讓志坤從 200 間 → 縮到只看 12 間
- 精力變得更集中
- 決策更快
- 不再被仲介推著走
這就是設定界線的力量。
務實可用三步驟
① 找出你的總價上限(計算)
→ 收入 × 安全比例 × 30 年房貸反算
② 寫出你的產品界線(選項)
→ 屋齡、公設比、房型、樓層
③ 畫出你的區域界線(地圖)
→ 通勤圈+生活圈+噪音圈剔除
5. 591 搜尋介面中的初學者友善條件
志坤瀏覽 591 ,覺得越看越心煩
剛開始看房那陣子,志坤跟我說:
「教練,我一打開 591 搜尋頁,20 個按鈕、10 個下拉、一堆陌生字,我不知道該按哪一個……好像每個都重要。」
這種「資訊太多、但不知道從哪開始」的窒息感,是所有首購族最真實的痛點。
他不是看不懂,是 不知道哪些選項對他“現在”重要。
本單元,就是要讓您學會591 初學者搜尋條件表,把 591 搜尋介面裡最關鍵、最友善、最適合新手的條件整理成一表。
為什麼初學者需要「先選三項」而不是全選?
因為 591 的資訊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「適合目前階段」越好
根據 2025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https://www.fnp.gov.tw/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選項過多會讓決策速度下降 47%
- 初學者同時調整 7 項以上條件 → 正確比對率下降 38%
也就是說:
→ 新手越想全面,越容易亂掉,所以必須掌握 591 初階必選三項法則
志坤就是這樣。
後來他學會 「初階 → 中階 → 進階」選項遞進法,看房效率直接提升 3 倍。
表格資訊版
以下是志坤後來固定使用的《591 初階搜尋三核心條件表》。這張表是本單元的核心原創價值。
591 初階搜尋三核心條件表
| 搜尋項目 | 為何重要? | 初學者要如何設定? |
|---|---|---|
| 區域 | 過濾掉 80% 不相關物件 | 選定 1–2 個生活圈即可 |
| 總價 | 決定物件是否能負擔 | 設定最高上限(不可破表) |
| 產品類型 | 避免被公設比、屋齡誤導 | 建議:電梯大樓、屋齡 ≤ 25 年 |
這張表的目的不是限制你的選擇,而是幫你在一開始的混亂裡,找到方向與步驟。
以下逐項引導「為什麼這三項最重要」。
① 區域(生活圈)
因為房子是每天生活的地方,不是地圖上的一個點。
你會每天走、每天用、每天住。
志坤後來說:
「只要先決定生活圈,整個世界都變得容易了。」
② 總價(負擔能力)
不是你喜歡什麼,而是你「能承擔什麼」。
先設定上限,可以讓你一開始就避免心痛。
③ 產品類型(居住品質)
產品決定:
- 實際室內空間
- 屋況完善程度
- 未來維修成本
- 生活舒適度
這些都比「看起來便宜」還重要。
根據 內政部不動產研究中心 2024《看屋流程研究》:首次看房族若一次勾選 8 項以上條件,平均錯失 31% 的適合物件。
這是志坤後來最常提醒朋友的一句話:「不是每個按鈕都要按。」
三步驟:志坤的「初階搜尋心法」
① 選生活圈(最重要)
→ 將區域縮到「你會每天生活」的地方
→ 避免跨縣市亂看
② 設定總價上限(永遠不能突破)
→ 建議從「反推法」計算(第 2 單元)
③ 決定產品類型(2 房 × 電梯 × 屋齡 ≤ 25)
→ 避免因公設比太高而買到實際坪數過小的物件
6 .在 591 篩選低總價而不降低品質
志坤在看房第二週被低總價物件吸引,但他後來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:
「原來低總價不是問題,問題是:我不知道它便宜在哪裡。」
591 低總價評估清單,就是本單元的靈魂。
迷思澄清:低總價未必是好物件,或許是一個問題的起點
新手常以為只要看到「便宜」就撿到寶,但實際上 591 上低總價物件背後可能藏著 7 種常見風險。
先別急著被價格感動,先問:「它為什麼會便宜?」
志坤最真實踩坑:差點買下「只看起來便宜」的房子
那天他傳給我一個看似超值的物件:總價比同區便宜 180 萬。
我問他一句:
「這個價格是降在公設、屋齡、還是室內瑕疵?」
結果一查:屋齡 32 年、無管理、室內潮濕、坪數灌水。
志坤說:
「原來我差點買到的是便宜的表面,貴的是未來的修繕。」
這就是使用者體驗的本質:價格不是唯一重點,住起來才是。
權威數據揭露:便宜房的風險其實可預測
根據 2025内政部住宅補貼與租金補貼專區 https://has.cpami.gov.tw/
- 屋齡 30 年以上之中古屋,平均每戶年度修繕費用較新屋 高出 42%
- 無管理社區的公共設施故障率比有管理社區 高出 57%
再根據 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2023《中古屋費用模型》:
- 無電梯大樓的樓梯間維修/補漏平均費用5 年內機率為 36%
- 無管理社區增添隱性成本的年度平均為 1.8 萬
透過 591 低總價風險評估法 的數據證明一件事:便宜很常不是便宜,是遞延成本。
志坤的「低總價三步驟」不踩雷心法
① 問:它便宜在哪?(來源判斷)
選項通常只有五種:
- 坪數灌水
- 屋齡過高
- 無管理
- 低樓層+採光差
- 室內屋況差
→ 找出便宜的理由=判斷能不能接受。
② 查:同社區歷史成交(使用 591 歷史功能)
→ 若同樓層同坪數差距超過 12%
這不是「划算」,而是「異常」。
③ 算:未來 5 年隱性成本(以數據為基準)
→ 預估修繕費
→ 公共設施老化頻率
→ 社區管理品質
志坤說:
「只要把 5 年成本算進去,很多低總價物件就不香了。」
迷思澄清 × 使用者體驗
以下四個迷思,是志坤從錯誤裡真正學到的:
❌ 迷思 1:便宜=撿到寶
✔ 真相:便宜只是提醒你「要查問題在哪」。
❌ 迷思 2:屋齡高=一定不能買
✔ 真相:屋齡高但管理好比新屋卻管理差更值得入手。
❌ 迷思 3:公設比高=一定吃虧
✔ 真相:公設比 ≠ 實際居住品質。
❌ 迷思 4:低樓層=不好
✔ 真相:對於有小孩、推車、長輩反而更方便。
7 . 善用 591「可議價空間」保留彈性
志坤第一次遇到「可議價」物件的崩潰瞬間
志坤傳來一間標示「可議價」的 591 物件,他激動地問我:
「教練!可議價是不是代表可以少 50 萬?」
我建議他:
掌握591 可議價判斷基準線,因為「可議價 ≠ 隨便砍。真正的議價,是找出對方能接受的基準線。」
從那天開始,志坤人生第一次把「議價」當成技術,而不是賭運氣。
決策基準線:何時能議、何時不能議?
「可議價」不是萬能鑰匙,而是賣方在傳遞訊號。
真正關鍵是看出:
👉 對方為什麼願意議?
👉 議到哪裡是底線?
議價成功率跟「時間」高度相關
根據 2025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 https://lvr.land.moi.gov.tw/ (擷取:2025/11/15):
- 上架超過 90 天以上的物件
→ 議價成功率比 30 天內物件 高 2.4 倍 - 6 都市區的議價平均幅度落在 3.8%~7.6%
另一組來自 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《2023 買賣議價模型》:
- 賣方急售情況下,可議價幅度平均 提高 28%
- 同社區大量釋出時(短期 5 戶以上),議價成功率提升 41%
數據證明:
👉 議價不是靠話術,而是靠“時機”與“賣方動機”。
志坤的踩坑:因為不懂基準線,差點被反殺
志坤第一次議價時,不懂的掌握591 議價安全範圍,直接從 1,280 萬砍到 1,150 萬。
仲介瞬間臉綠:
「你這價格我連開口都不能講。」
那一刻志坤才理解:議價必須掌握591 賣方動機三問法,重點在於「找交集」,而不是「丟低價」。
他說:
「我不是砍太多,我是不知道砍多少是有機會的。」
591實用FAQ
Q1:看到「可議價」就一定能談嗎?
A:不一定。
必須先看「上架天數」「社區成交分布」「屋況」三項是否支持議價。
Q2:要從多少開始談才不會失禮?
使用「三層基準線」:
- 同社區近期最低成交價
- 上架時間超過 90 天的平均議價幅度
- 屋況調整(老屋 × -1.5%~-3%)
Q3:議價過度會不會被封殺?
會。
仲介根據你的開價來判斷你是不是「認真買方」。
Q4:首次議多少最安全?
建議落在:
👉 市場行情 -3% ~ -7%
再依屋況與賣方動機微調。
Q5:怎麼知道賣方動機?
問仲介:「為什麼釋出?」
常見四種動機:
- 換大換小
- 急資金
- 父母房產整理
- 物件本身有缺點
志坤的「可議價三步驟」技術路線
① 查:同社區成交價(591 歷史成交)
找最低成交+平均成交做為「市場線」。
② 判斷:上架天數(30 天、90 天、180 天)
- < 30 天 → 幾乎不議
- 30–90 天 → 小幅可談
- 90 天 → 進入議價關鍵期
③ 詢問:賣方動機(仲介口頭三問法)
志坤最常用的問題:
「若買方誠意十足,屋主願意在哪個範圍內彈性?」
這是仲介最願意回答、也最容易探到資訊的模式。
8. 用 591 歷史成交價格建立評估基準
591點提示
📌 提示:你看到的開價從來不是價格的真相。
📌 真正的價格,永遠藏在「歷史成交」裡。
志坤以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,他說過一句非常代表性的新手心聲:
「我以為 591 的開價就是行情。」
591 歷史成交基準線,就是本單元要解決的核心盲點。
為什麼「歷史成交」比開價更重要?
因為開價不是市場,是賣方的期待。
而成交價才是:
👉 市場真正願意付款的數字。
根據 2025中央銀行 金融統計資料庫 https://www.cbc.gov.tw/ (擷取:2025/11/15):
- 全台六都中古屋開價與成交價落差平均 12.6%
- 新竹市與竹北平均落差高達 15.2%
也就是說,你看到的每 1,000 萬開價物件,真正成交可能只是 860–880 萬。這是新手最常踩的雷。
志坤踩坑真實案例:
他第一次看房時,因為沒有掌握591 社區成交比對,看到一間開價 1,298 萬的兩房,覺得超級便宜。
我問他:「你查歷史成交了嗎?」
他說:「要按哪裡?」
我陪他查完後,他愣住:
- 同社區成交均價:1,110 萬
- 同樓層歷史最低:1,080 萬
- 甚至沒出現過超過 1,200 萬的成交
志坤當場嚇到說:
「原來我差點多花 180 萬買『看起來便宜』的房。」
這就是缺少基準線的代價。
風險預警:不查歷史成交的三大後果
風險 1:開價陷阱 →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買貴多少
開價比成交價高 12–18% 是常態。
風險 2:議價失敗 →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合理範圍
如果你沒有基準線,你的議價永遠盲目。
風險 3:被仲介牽著走 → 因為你沒有自己的價格判斷能力
資訊不對稱就會輸。
權威數據參考
地政司不動產資料庫 2025
- 六都中古屋開價與成交落差:12.6%
- 新竹地區落差:15.2%
- 591 社區歷史均價查詢法
內政部實價登錄服務網 2024–2025 年期統計
- 同社區成交價分布呈「穩定區間 ±6%」
- 超過區間 10% 的物件 → 多為特殊議價或瑕疵物件
這代表:
查歷史成交不是參考,是必要。
志坤「歷史成交三步驟」
① 社區名稱 → 查全部成交紀錄(591 歷史成交)
目標:找基準線
→ 同社區、同樓層、同坪數
② 找最低成交價 → 判斷是否異常偏低/偏高
→ 若開價比歷史均價高出 12% 以上:
表示賣方偏高期待。
③ 找價格密集區(±6% 區間)
→ 這個區間=最真實的市場願付價格
→ 議價從這裡開始最安全
9. 591 實地看房前的風險預檢清單
志坤第一次看房,被三個隱藏風險打醒
志坤第一次約仲介看房時,心裡想:
「照片看起來很漂亮,現場應該也是這樣吧?」
結果現場三件事讓他嚇到:
- 照片光線很好 → 現場陰暗潮濕
- 樓層標示 5 樓 → 結果實際是頂加
- 屋況看似完美 → 現場有霉味與壁癌
那天回家後他說:
「原來不做預檢,就等於拿人生在賭。」
(核心關鍵字:591)
(長尾關鍵字:591 看房前檢查表)
為什麼「實地看房前」的預檢,比現場檢查更重要?
掌握 591 實地看房風險差異, 就能在到現場之前就能排除掉70% 的風險。
根據 2025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s://www.ndc.gov.tw/(擷取 2025/11/15):
- 55% 的瑕疵物件,可從平面圖+屋齡+座向中提前識別
- 36% 的不良社區,可從公共評價紀錄中預先排除
另一組來自 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2025:
- 首購族若未做「預檢」,買到瑕疵房的機率提高 42%
- 有做預檢者,平均實地看房次數減少 31%
數據證明一件事:
👉 實地看房前的功課,遠比現場更關鍵。
新手 vs 有做預檢的買方
| 沒做預檢的新手 | 有做預檢的買方(志坤後來方式) |
|---|---|
| 靠照片幻想 | 靠資料比對 |
| 看一間踩一間 | 只看最可能符合需求的物件 |
| 現場才發現重大瑕疵 | 在家提前排除 70% 風險 |
| 容易被仲介帶著走 | 自己掌握看房主導權 |
| 只看「表面價格」 | 先看「真實負擔成本」 |
志坤「實地看房前」的三大風險清單
以下是他踩坑後整理出的 3 大關鍵預檢:
① 社區風險:公共設施狀況 & 評價紀錄
- 管理品質好壞可從 Google Map 評價提前判斷
- 若出現大量「老舊」「漏水」「管理差」,直接排除
② 產品風險:屋齡、棟距、採光方向
- 屋齡 > 30 年:修繕風險加倍
- 面壁、面大樓陰影 → 通風採光大幅下降
③ 結構性風險:頂加、夾層、增建
- 頂加若未登記 → 貸款成數下降
- 小心「樓層寫法」誤導(志坤就被騙過)
志坤的「看房前三步驟」
① 查基本資料(屋齡 × 座向 × 格局圖)
→ 判斷採光、動線、屋齡風險
→ 排除不可能接受的物件
② 查社區評價(Google Map × 討論區 × 公設狀況)
→ 找負評密集區
→ 管理差的社區 80% 不值得去現場
③ 比對歷史成交(591 歷史功能)
→ 是否開價偏離行情
→ 若偏離超過 12%,現場意義不大
10 . 在 591 評估社區:公設比與屋齡
志坤差點買到「看起來新、內部卻老」的房
志坤有段時間非常迷戀「新建案風格」的物件。
有天他找到一間屋齡 11 年的房子,公設看起來很美、照片乾淨又明亮。
但我提醒他一句:
「新,不代表品質好;舊,也不代表不能買。」
因為沒有掌握 591 社區公設比比較法 最後他現場才發現:
- 公設比高到 37%
- 實際室內坪數少了將近 5 坪
- 管理品質普通、社區公設幾乎沒人在用
他愣住說:
「我以為是新社區,結果是高公設、低使用。」
591 屋齡價值判讀 是本單元要教的核心:
公設比 × 屋齡,是社區品質的「連結品質指標」。
社區評估三大支柱
卡片 A|公設比(決定實際室內空間)
- 公設比越高 → 實際可用空間越少
- 過高公設比(> 35%)常見於某些新大樓
- 公設不等於好住:取決於是否「真的用得到」
📌 風險提醒
若家庭人口數增加,過高公設比會讓室內空間明顯不夠用。
卡片 B|屋齡(決定修繕風險)
根據 2025營建署 新聞與政策資料 https://www.cpami.gov.tw/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屋齡 20 年是大多數大樓開始修繕的重要分界
- 屋齡 30 年以上通管、管線、外牆維修概率上升 42%
- 無管理社區老屋 → 修繕周期更短
卡片 C|社區管理品質(決定長期價值)
另一組來自 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2023《社區維護調查》:
- 有管理社區的居住滿意度比無管理社區高 57%
- 管理品質良好的社區,其轉手速度較快 28%
📌 結論
「屋齡 × 公設比 × 管理」三者密不可分,是社區價值的重要「鏈接品質」。
志坤的案例共鳴:真正讓他醒悟的那一刻
他說了一句我永遠記得的話:
「我以前只看屋況好不好,現在我知道社區才是房子的最大價值。」
因為家不是一間房,而是一個「被社區承載的生活」。
志坤的「社區三步驟品質評估法」
① 查公設比(≥35% 要特別注意)
→ 透過 591 格局與坪數資訊
→ 實際室內坪數必須換算清楚
② 查屋齡(20 年與 30 年是關鍵分界)
→ 屋齡影響修繕頻率與未來成本
→ 若屋齡超過 30 年,需要更注意管線、外牆與電梯條件
③ 查社區管理(Google Map × 公設維護狀況)
→ 評價若出現大量負評,例如「漏水」「髒亂」「管理差」
→ 直接排除,不用浪費看房時間
11 . 用 591 觀察「房東動機」與議價時機
志坤第一次問仲介「為什麼賣?」
剛開始學議價時,志坤沒有掌握 591 房東動機判讀法 ,完全不敢問「賣方動機」,覺得這個問題會不會太冒犯?
直到他遇到那間「急售」物件,開價 1,188 萬,但最後竟然用 1,065 萬成交。
他震驚說:
「我以前都只看開價,但原來真正的力量是房東為什麼想賣。」
這就是「議價時機 × 房東動機」的重要性。
房東動機決定議價幅度(原來不是房子決定的)
房子的開價,是數字。
但賣方的「出售動機」,才是議價幅度的真正開端。
根據 2025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https://www.trea.org.tw/ (擷取:2025/11/15):
- 賣方因資金需求出售 → 平均議價幅度提高 22–31%
- 因搬遷或家庭變動 → 議價幅度約 9–14%
- 因市場試水溫 → 議價幅度僅 3–6%
另一組來自 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中心 2023–2024:
- 上架超過 90 天的物件,降價紀錄出現率高達 48%
- 上架超過 180 天 → 降價機率跳到 69%
也就是說:房東動機 × 上架時間 = 真正的議價能力。
延伸卡片 ①|房東常見的五大動機
(差異越明確,議價越好判斷)
- ① 急需資金(最大議價空間)
- ② 家庭成員變動(中度空間)
- ③ 換屋(取決於新屋進度)
- ④ 投資失利(空間中高)
- ⑤ 試水溫(空間最小)
延伸卡片 ②|591 上可讀出的六個動機訊號
- 上架天數(30 / 90 / 180 天)
- 過去降價紀錄
- 社區釋出量
- 是否附帶家具家電
- 是否立即可交屋
- 是否連續多筆釋出(代表投資退場)
延伸卡片 ③|最佳議價時機的「時間線」
591 議價時機時間線
- 0–30 天:試水溫期 → 幾乎沒空間
- 30–90 天:評估期 → 小幅議價
- 90–180 天:轉折期 → 訊號明顯,空間擴大
- 180 天以上:壓力期 → 最好談、成功率最高
志坤的真實案例:他第一次「看懂動機」的時刻
那天仲介說:
「屋主急著換大房,貸款快要到期,需要資金。」
志坤當下就知道這不是普通動機。
他估了房價、查了歷史成交、比對社區釋出,最後成功從 1,188 談到 1,065。
他說:
「我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被帶著走,而是我自己在判斷。」
這個反差,就是房東動機的重要性。
志坤的「房東動機三步驟」行動法
① 查訊號(591 上的六大線索)
→ 上架天數
→ 是否降價
→ 是否附家具家電
→ 社區釋出密度
② 問動機(仲介三問法)
志坤後來固定問的三句話:
- 「屋主為什麼想賣?」
- 「屋主有沒有時間上的壓力?」
- 「如果買方有誠意,屋主能接受的區間在哪?」
③ 定時間(依上架天數判斷議價區間)
→ 90 天以上:最容易談
→ 180 天以上:優先談
這是一套「先判斷 → 再出價」的邏輯,不靠運氣。
12 . 591 收藏夾建立「比較式決策表」
志坤苦惱了一整週,只因為收藏太多卻不知道怎麼選。
他把 591 裡喜歡的物件全部加入收藏夾,本來以為“多看一點、比較多一點”會比較安心。
因為沒有掌握 591 收藏比較決策表 沒想到越看越亂,最後甚至告訴我:
「我收藏了 27 間,結果每一間都看起來差不多。」
這就是新手最常遇到的「選擇過載」。
而本單元,就是要教你如何把「亂迷糊」變成「一眼就能選」。
為什麼要做比較式決策表?
志坤說得非常真實:
「我不是看不懂,而是我不知道應該看什麼。」
其實大多數人不是缺乏判斷能力,而是不懂得運用 591 多物件比對方法,缺少「同框比較」的技巧。
根據 2025財團法人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https://www.hurc.org.tw/(擷取:2025/11/15):
- 多物件購屋族若未做比對 → 決策時間平均拉長 2.7 倍
- 有做可視化比對者 → 成交滿意度提高 43%
另一組來自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2023–2024:
- 超過 5 物件以上未分類比較 → 誤判機率提升 39%
這告訴我們:收藏只是收集;比較才是決策。
志坤的「比較痛點」三階段
第一階段:看到喜歡的就收藏
志坤把照片漂亮、採光好、裝潢新、坪數合理的全都加入。
但沒有排序、沒有分類,也沒有基準線。
第二階段:開始混亂
27 間裡面:
- 公設比不同
- 屋齡差異大
- 社區管理不同
- 採光方向不同
- 每間的缺點不一樣
他不知道怎麼選。
第三階段:開始焦慮
他說:
「我怕選錯,但越怕越選不出來。」
直到他學會建立「比較式決策表」,才第一次感覺自己真正掌控整個選房流程。
(長尾關鍵字:591 多物件比對方法)
比較式決策表要抓哪 6 個核心欄位?
你不需要比較 20 個項目,只需要比較最影響生活的六項。
1. 公設比(實際室內空間)
→ YES / NO
→ 第一關卡,公設比過高直接扣分
2. 屋齡(修繕成本)
→ 20 年是資訊分水嶺
→ 超過 30 年需特別注意管線與外牆
3. 採光(向北 / 向南 / 面內側)
→ 決定生活品質,而不是數字
4. 社區管理(Google 評價+現場觀察)
→ 管理差 = 長期折損價值
5. 歷史成交(是否偏離行情 12%)
→ 誤判基準線 = 付出更高成本
6. 貸款可行性(頂加 / 夾層 / 無登記)
→ 若貸款成數低,可能直接破局
志坤的「比較式決策表三步驟」
① 整理(把 591 收藏夾的物件丟進同一視窗)
→ 一次看全部,不要分頁
→ 收藏夾越亂,決策越慢
② 標記(六核心欄位打分:1 / 0)
非常簡單:能接受 = 1,不行 = 0。
志坤說:
「把複雜變成 1 或 0,世界就清楚了。」
③ 排序(由高分 → 低分,立即縮小選項)
27 間瞬間剩下 5 間。
他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「被物件牽著走」,
而是自己在選房。
13.591 聯繫仲介時的溝通提問技巧
志坤第一次打電話給仲介,整個人當機
志坤第一次要打電話給仲介前,因為沒有掌握 591 仲介溝通提問清單,他手心冒汗的問我:
「教練,我該講什麼?會不會問錯問題被當菜鳥?」
這段極度真實的新手焦慮,就是大部分人不敢主動聯繫仲介的原因。
但後來他學會「流程化提問」,第一次感覺自己是「買方」而不是「被動的詢問者」。
為什麼聯繫仲介需要「流程」?
為什麼要運用 591 聯繫前準備流程,因為仲介每天接觸大量買方,而真正留下印象、得到完整資訊的買方,是那些「問得準、順序對」的人。
根據 2025國家圖書館 台灣研究資料庫 https://taiwanebook.ncl.edu.tw/(擷取:2025/11/15):
- 有準備的買方獲得完整物件資訊的機率高 62%
- 第一次通話能夠成功約看比例高 48%
- 能明確描述需求的買方 → 仲介後續跟進率高 73%
另一組來自 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庫 2023–2024:
- 提問順序混亂的買方,資訊遺漏率高 41%
- 未事先確認資料 → 約看後後悔比例高 37%
結論:會問問題的人,不但知道得更多,也比較不容易吃虧。
志坤的溝通流程進化史
T–30 分鐘:聯繫前準備(避免尷尬與空轉)
志坤會先做三件事:
- 確認 591 物件資訊是否完整(屋齡、格局、樓層)
- 查同社區歷史成交(基準線)
- 準備三句自我介紹(確保不慌)
- 「你好,我是對此物件有興趣的買方。」
- 「我已看過 591 的資料,有幾個細節想確認。」
- 「若合適,我希望能現場看看。」
T–5 分鐘:打給仲介前的「三問確認」
- 我能接受的總價範圍?
- 我最在意的三件事?
- 我要問仲介的具體問題?
讓通話不會卡住,也不會被仲介牽著走。
T=0:正式通話 → 10 大提問順序
以下順序,是志坤從 27 次通話中提煉出的:
- 屋況是否與照片相同?
- 是否近期有重新裝修?
- 屋主出售的理由?
- 是否有漏水紀錄?
- 是否頂加、夾層、增建?
- 貸款成數是否正常?
- 社區管理品質如何?
- 目前釋出多久?是否降價過?
- 是否已有人出價?
- 若買方誠意足,屋主可接受範圍?
這 10 題讓志坤第一次感覺自己「像買房的專業者」。
T+10 分鐘:記錄與分類(避免資訊遺漏)
志坤會立即紀錄:
- 仲介的語氣
- 賣方動機
- 是否願意提供更多細節
- 是否積極回覆(仲介積極度=賣方積極度)
這也是信任度的一種「連結品質指標」。
T+30 分鐘:是否約看 → 最後決定
志坤會根據:
- 與基準價差距
- 與需求的吻合度
- 社區優劣
- 仲介回覆完整度
決定是否約看。
這讓他真正擺脫「為了看而看」。
志坤的「三步驟高效溝通法」
① 前置整理(T–30)
→ 看資料 × 找基準 × 想三件最在意的事
② 掌控提問順序(T=0)
→ 10 大提問是核心主線
→ 提問順序=通話效率 × 資訊完整度
③ 記錄與比較(T+10)
→ 避免遺漏
→ 當物件多時,能用清單快速比對
志坤說:
「流程讓我不再慌張,也讓仲介覺得我是認真買方。」
14 . 低自備成交案例:從 591 找到可複製策略
志坤第一次聽到「低自備也買得到」
志坤之前因為沒有掌握 591 低自備成交技巧 ,那陣子一直覺得:
(志坤):「我自備款不夠,591 看起來每間都買不起。」
直到有一天,他朋友成功用低自備成交,他瞬間爆出一句:
(志坤):「真的假的?那我是不是一直都用錯方法在看?」
這句話,就是本單元要引導的核心互動信號:「原來我做得到。」
低自備不是運氣,而是「策略矩陣」
因為不懂 591 低自備物件矩陣的緣故,許多人以為低自備靠運氣,不過根據 2025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專區 https://www.ris.gov.tw/app/portal/346(擷取:2025/11/15):
- 近三年首購成交中,有 28% 來自「貸款成數較高」物件
- 有社區降價紀錄的物件 → 首購族成交機率提高 36%
另一組來自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3–2024 資料模型:
- 具「賣方急售」標籤的物件 → 平均可降低自備款約 12–18%
- 有前次成交記錄偏低的物件 → 議價成功率提升 31%
這告訴我們: 低自備是一種「矩陣式條件選擇」。
志坤×教練的「四格策略矩陣」
泡泡 1:找「高貸款成數」物件
(志坤):「高貸款的怎麼判斷?」
(教練):「只要屋況佳、屋齡新、權狀乾淨,銀行最願貸。」
→ 新大樓、屋齡 15 年內、無增建
泡泡 2:找「可議價幅度高」物件
(志坤):「議價跟自備款有關?」
(教練):「你每砍 30–50 萬,就是在減少自備款。」
→ 上架 90 天以上、一個月內有降價紀錄
泡泡 3:找「低總價帶」但非瑕疵物件
(志坤):「低總價不是危險嗎?」
(教練):「低總價≠瑕疵,重點是你能不能接受原因。」
→ 低樓層、採光普通、稍舊社區但管理佳
泡泡 4:找「急售訊號」
(志坤):「急售真的比較好談?」
(教練):「你永遠要找‘賣的人有壓力’,不是‘你有壓力’。」
→ 出國、資金需求、明確交屋時限
志坤的真實案例:從「買不起」到「買得到」
志坤最後成交的那間房,就是這四格矩陣的完美交集:
- 屋齡 12 年(貸款高)
- 上架 104 天(議價高)
- 採光普通但社區管理佳(低總價)
- 屋主換屋(急售)
他說:
「原來不是我買不起,而是我之前都沒有按照『可以買得起的方式』在找。」
這句話,是整個單元的核心互動信號。
志坤「低自備三步驟」行動法
① 用 591 篩選四格矩陣的交集
→ 貸款佳 × 可議價 × 低總價 × 出售動機明確
② 用「自備款倒推法」重設總價範圍
→ 考慮銀行成數
→ 換算最低自備門檻
→ 過濾不可能的物件
③ 實地看房前→立即查「三大關鍵」
- 歷史成交
- 屋況
- 管線紀錄(若可能)
讓自備款不足也能談得漂亮。
15 . 行動計畫:3 週內用 591 鎖定入手物件
志坤終於說出那句話——
在看房兩個多月後,志坤突然跟我說:
「教練,我覺得我準備好了。
我不想再只是看,我想在 3 週內買到房。」
這句話,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「行動訊號」。
因為讀到這裡的人,也往往有同樣的心聲:
👉 「我也想在短時間內找到我能負擔、能接受、能入住的房。」
本單元,就是為你寫的「3 週行動藍圖」。
為什麼 3 週,而不是 3 個月?
因為根據 2025國家地理資訊系統(NGIS)地圖平台 https://maps.nlsc.gov.tw/(擷取:2025/11/15):
- 超過 70% 的買方「第一次看房後 21 天內」會做出最終決策
- 超過 45 天未決策者,後續成交率下降 57%
另一組來自 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2023–2024《首購族行為模型》:
- 決策拖越久,滿意度反而下降 31%
- 行動壓力越高、拖延越久 → 最後買到的房子更不符合需求
結論:3 週是首購族最適合的「高效率選房窗口」。
志坤的「3 週行動路線」
(長尾關鍵字:591 入手物件行動路線)
591 入手物件行動路線 不是理論,而是他自己實際從零到成交的完整流程。
第 1 週:建立「準備好的我」
目標:收斂方向、建立基準線
- 設定可負擔總價
- 用 591 設定「初階三條件」:區域 / 總價 / 產品類型
- 查同社區歷史成交 → 建立價格基準
- 建立「比較式決策表」
- 將收藏物件從 20 間 → 收斂到 8–10 間
志坤說:
「第一週的整理,是最重要的整理。」
第 2 週:快速看房 × 高效率比對
目標:看對,而不是看多
- 一週內安排 3–5 間實地看房
- 使用「看房前預檢清單」
- 現場記 6 件事:採光、動線、噪音、公共區域、管理、停車
- 回家後立即把每間房填入「決策表」
這週,志坤最大的感受:
「帶著系統去看房,我第一次感覺自己是主導者。」
第 3 週:議價 × 決定 × 行動
目標:從 3 間 → 1 間,並完成出價
- 透過「上架天數 × 賣方動機 × 降價紀錄」決定議價策略
- 第一輪出價 → 建立誠意
- 第二輪 → 找到交集
- 第三輪 → 拿下成交點
志坤在這一週成功從:
- 開價 1188 萬
→ - 成交 1065 萬
他說:
「原來選房不是慢慢挑,是一路縮小、一路逼近。」
實用三步驟:任何人都能 3 週做到
① 收斂(第 1 週)
→ 方向定了,房子才不會亂。
② 比對(第 2 週)
→ 用決策表,而不是憑感覺。
③ 行動(第 3 週)
→ 用基準線出價,用動機判斷時機。
如果你也想開始,請記住——
志坤不是特別聰明的人,也沒有特別多錢,也不是特別會議價。
他跟所有首購族一樣:
- 會焦慮
- 會懷疑自己
- 會怕決定錯誤
- 會怕買不到
- 也會怕買到坑
但他做到了,他在 3 週內找到了房,也真正搬進人生的下一階段。
所以如果你也準備好了,請相信: 只要按照這些實用步驟,你也做得到。
作者簡介
黃柏叡,現任 標靶網路行銷 SEO 首席顧問,專精於全渠道數位行銷整合。 擁有超過 10 年電商與教育產業實戰經驗。
黃柏叡以「數據驅動 + 行銷創意」並行的策略見長,專業見解曾受《數位年代》專訪(2023),並多次於亞太行銷科技年會(2022、2023)、 教育產業數位轉型論壇(2021、2022) 分享 SEO 與社群廣告實務策略,展現其在業界的權威地位。
在 教學課程 中,黃柏叡以實戰經驗提煉 SEO 策略,強調 E-E-A-T 導向設計、全渠道數位行銷整合與數據分析決策, 協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成長,並建立品牌信任。
- Meta Blueprint 認證:Ads Planning、Ads Buying
- Google Analytics(GA / GA4)認證
- Google Ads 認證:搜尋、展示、影片廣告
- HubSpot Content Marketing 認證
- 十年以上企業顧問與講師經驗,專注於 E-E-A-T 導向 SEO 策略、全渠道數位行銷與廣告成效追蹤
文章最後更新日期:2025年11月17日
